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对于艰难推进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该说在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和用工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成绩,但是仍然有诸多现实的困扰、认识的偏差以及理论的不足。本文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综合改革的精神,后勤改革的总体目标、使命责任、条件保障等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十八届三中全会 高校 后勤 再认识
一、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和方法论
2013年11月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圆满召开。这次全会是全党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广阔前景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方法,为我们描绘了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全面掌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丰富内涵实质和方法论,指导促进我们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明确一个总体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改革的性质,是改革的应有之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国家治理主体的多元性,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组织承担、群众参与决策等形式,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要求政府主动放权,着力打造有限政府,实现由过程管理向结果管理的转变,凝聚全社会力量,激发社会活力。这一目标的提出,深刻表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表明我们党对改革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系统,实现了新的理论突破,为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总方向。
(二)肩负两个历史使命。十八届三中全会承担的历史使命主要有两个:一是继续深化改革。目前,改革进入了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攻坚期,需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破解转型发展的现实难题。简言之,就是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五个方面的改革,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供发展支撑。二是实现改革取得关键性成果。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出要注重顶层制度设计,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关键性的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时间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既定目标,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把握“三个进一步解放”的目的与条件。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和重要基础。“三个进一步解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蕴含着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路径选择,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必由之路,三者统一于实现两大特定历史使命的伟大征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进程中。
(四)强调四个坚持的理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四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党的领导,要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社会主义旗帜,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不折不扣执行党的方针路线,始终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摆脱思想禁锢,根据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及时总结成功做法,善于借鉴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力求行动突破,实现超越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这是对党的群众工作的继承和发展,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发展上来,成为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保持稳定,积极改革,促进发展,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结果。在稳定的大环境下深化改革,实现较快发展,通过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促进改革,巩固来之不易的团结稳定局面,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三十年的反思
在新的历史时代下,必须坚持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方法论,做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的来看,邓小平关于改革的理论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任何改革都要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且最终有利于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好处。面对高校自办后勤的传统,李岚清同志曾指出:长期以来,我们的高校一直习惯于关起门来搞自己的“小而全”,维持着“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局面。社会上许多可利用的资源不去利用,许多本该由社会办的事也由政府和学校包揽,搞了许多本不该由学校办的事情……如果我们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能做到由自己办后勤转为选择和监督社会力量来营运后勤服务,即经济学上所阐述的“不都是养人办事,而是用资源外购的方式来办事”……那么,不但学校领导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抓教学、科研工作,而且政府也不用再花很多的钱把后勤设施的建设全部包下来……
从中可以看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衷是想充分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积极从外成熟的市场引进后勤服务,在当时高校扩招背景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后勤保障问题。为此,1999年-2002年,国务院连续四年召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也正因为这四次会议,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迅速提高了后勤保障能力,从而使得在学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没有因为后勤工作不到位而影响学校的办学和稳定。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我国高校后勤系统的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变。一是由无偿服务逐步地、适度地转变为有偿服务。二是由单一的对内服务逐步地创造条件转为以对内服务为主,向社会开展经营服务为辅。三是在用工形式下由以前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用工转变为以合同聘用等劳务派遣为主的用工模式。与此同时,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全国高校后勤系统创造了如下几种管理模式:一是是实行小机关、多实体(大实体)大服务;二是学校成立后勤服务集团(总公司),分为具备法人资格与非法人资格;三是政府主导,成立大后勤集团(公司、中心);四是校际联合成立后勤联合经济实体。
2005年以后,高校后勤改革进入自由探索时期,政府连续多年没有出台指导高校后勤改革的政策文件,也没有召开高规格的高校后勤会议;推进后勤改革的原始动力日益衰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仍被许多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困扰。
三、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厘清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问题
(一)总体目标
树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高校后勤是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必要支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综合改革的精神,坚持社会化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处理好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关系,充分发挥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按照《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引,争取到2020年,形成以“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规范自律、部门依法监管”为主要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基本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领域决不仅仅是后勤处,它的范畴包括了房产基建、会议接待、信息化服务、安全保卫整个高校的后勤服务和保障系统,后勤部门只是改革的一个重点,而绝非全部。事实上,各高校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因而采取了不同的社会化改革措施。有的学校涵盖范围较大、有的学校选择较小的范畴。后勤改革的范畴应当体现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归口,整合提高,按照市场上不同行业分工的规律和专业运作企业的要求,真正实现校企分开,政企分开。该统管的一定要统管,不能各自为营,政出多门,这样既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形成拳头,壮大力量,创造更好的效益。
(二)两个使命责任
理顺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甲乙方之关系。严格讲高校内部这种甲乙方关系,还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甲乙方关系,这只能说是一个单位内部的甲乙方关系,因此,甲方对乙方更多的应该是指导、支持和谅解。由于甲方代表学校掌握着决定项目权,并且拥有资金。而作为经济实体的乙方则拥有设备,拥有人员,要生存却要依靠和依托于校内市场,解决不好甲乙双方的关系,就会出现问题,影响团结是小,影响正常的教学和校园秩序是大。因此,必须进一步进行关于甲乙方关系“模式”的研究,到底是什么模式更好和更有效。从上到下,要进一步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淡化人治因素和人为因素,加强制度管理和运行管理,才能很好地处理好这一关系。
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冲突。高校后勤工作要坚持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广大师生的生活以及学校的稳定服务,决不能单纯的从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出发,要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后勤有必要牺牲一定的经济效益,以确保社会效益。例如:关于食堂基本伙食与风味饮食的比例问题;工程预算和取费的高低;出维稳需要的支出问题。所谓的经济效益,是指要引进企业的决策、管理和用人机制,是引进一种管理方式,是实行独立核算,企业化管理,实现管理机制和模式的转换。
(三)三个条件保障
校内市场的政策保障机制。占领和巩固校内市场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期乃至全过程的生命线。高校后勤改革的一项任务是要“养活人”,一是要养活后勤职工,二是要养活分流人员,而且,大部分后勤职工又是学校教职工的家属和子女,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解决好这两部分人的出路和生活问题,是减少动荡,避免失误,确保教职工队伍稳定的重要环节。从经济成本核算来讲,高校后勤所付的劳动力成本要远远高于有关企业,同时,高校后勤改革后的后勤工作属性也决定了,后勤工作不能单纯的从经济角度出发,在校内市场上进行与社会企业的竞争。要认识到,在当前的情况下,社会企业到学校来占领市场,目的只有一个:赚钱。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工作必须依托校园市场。拥有校内市场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学校制定政策加以保障,一般情况下,不出让市场给企业,可以出让部分经济利益,但不能出让市场。二是,学校后勤企业要以与社会企业基本同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占领并巩固校内市场。只有妥善解决好市场的问题,才能确保稳定的大局,才能确保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实现和健康发展。
后勤人员工资待遇水平的增长保障机制。后勤社会化改革后职工的工资奖金及各种社会保障费用的筹措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这是后勤社会化后后勤工作所面临的极大的困难和压力。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目前,随着社会用工成本的逐年增加,后勤职工的工资、奖金及保障费用的筹措,已成为后勤企业主要负担和巨大压力。从学校看,后勤企业可以拥有并占领市场,但其利润与效益的增长与学校消费水平,学生的负担水平和承受能力,以及学校的支付能力有着较大的矛盾,这一矛盾解决的如何,关系着学校的办学成本及正常的教学秩序,关系着学校学生和教职工队伍的稳定,乃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从长远角度出发,来研究解决好这一问题,而不是一个“挣出来就发,挣不出来就不发”的简单问题。
社会化改革中的人事改革和队伍建设保障机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人事改革。大原则有了,就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但是,贯彻“老人老办法”原则,要防止静止看问题的片面性,从长远,从实际,从发展的角度处理和解决问题。对于工作人员的职称、职务、任期、晋升、提拔、聘任、住房等一系列问题,都要进行细化规定,出台实施细则。目前,由于后勤队伍的老化日益突出,不少高校后勤充实了很多高学历的年轻专业人员,这些人存在着发展、交流和职称晋升等等问题。学校人员的一切待遇都与职称、职务有关,后勤的管理和技术骨干力量应当与教学科研人员享受公平的政策待遇。这一问题关系到后勤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后勤干部队伍和后勤职工队伍的稳定。要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以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进行。
北外校园管理中心 李海